【云南函授本科】考试复习资料语文--《前赤壁赋》(重点课文)
《前赤壁赋》(重点课文) 《作家作品》 苏轼见前面的介绍。 《前赤壁赋》是一篇文赋,即散文化的赋。本篇具有文赋的主要形式特征:主客对答,抑客伸主。 《课文讲解》 一,本文主旨 通过泛舟赤壁之下的所见所感,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,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,又由苦闷转为解脱的思想过程,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仍然热爱生活,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。 二,课文翻译 壬戌年秋天,七月十六日,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。清风徐徐吹来,江面水波平静。举起酒杯,邀请客人同饮,吟咏《明月》诗篇的“窈窕”一章。一会儿,月亮从东山上升起,徘徊在斗牛两个星宿之间。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,水光与夜空溶成一片。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。多么辽阔啊,像是凌空乘风飞去,不知将停留在何处;多么飘逸啊,好像离开了人世,无拘无束,飞升变化,登上仙境。 于是,喝着酒,快乐极了,敲着船舷唱起来。歌词说:“桂木的棹啊,兰木的桨,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,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。多么深沉啊,我的情怀,仰望我思慕的人啊,他在遥远的地方。”客人中有吹洞箫的,按着歌声吹箫应和。箫声呜呜,像是怨恨,又像是思慕,像是哭泣,又像是倾诉,余音悠悠,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。箫声啊,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,使孤舟上的寡妇啜泣。 我不禁感伤起来,整理好衣襟,端正地坐着,问客人道:“为什么会这样呢?‘’客人说:”‘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,,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?向西望是夏口,向东望是武昌,山川缭绕,郁郁苍苍,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击败的地方吗?当他夺取荆州,攻下江陵,顺长江东下的时候,战船接连千里,旌旗遮蔽天空,在江上洒酒祭奠,横端着槊朗诵诗篇,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,可是现在却在哪里呢?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,以鱼虾为伴侣,以麋鹿为朋友。驾着一叶孤舟,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。像蜉蝣一样地寄生在天地之间,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,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,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尽无休。希望偕同仙人遨游,与明月一起长存。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,因而只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。“ 我说:“您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吧?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,但是它始终没有消失;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,但是它始终没有增也没有减。这是因为,要是从它们变化的一面来看,那末,天地间的一切事物,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;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,那末,万物和我们都是永远存在的,又何必羡慕它们呢?再说,天地之间,万物各有主人,假如不是为我所有,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。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,耳朵听到了,就成为声音,眼睛看到了,就成为颜色,占有它们,无人禁止,使用它们,无穷无尽。这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,而我能够同您共同享受。” 客人听了之后,高兴地笑了。洗涤杯子,重新斟酒。菜肴果品已经吃光了,酒杯菜盘杂乱地放着。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,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。 《学习要点》 1,重点掌握本赋的情感变化线索。 以作者情感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。乐——悲——喜。乐(假乐)——悲(真悲)——喜(思想解脱后真喜)。 第一层,描写作者泛舟赤壁,起遗世独立,羽化登仙之感。 第二层,描写作者听到萧声之悲发问,引起客人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。 第三层,描写作者对客人议论的反驳,阐述“变”与“不变”的道理,转悲为喜,主客精神得到解脱。 2,掌握文中描写的清风,江水,明月的写景句及其与抒情的关系。 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”。“月出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”。“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”。 文中抒情与写景的关系:作者在充分感受了清风,明月,江水的美好之后,才产生如在天空遨游之感和绝尘而去之情; 文章说理也与景物有关联。如“客”关于生命短促的议论,都是结合自然景物来说理的。“哀吾生之须臾”与“羡长江之无穷”紧扣江水。“挟飞仙以遨游,抱明月以长终”紧扣明月等等。 文中先写景,然后因景生情,借景寓理,三者互相生发,互为表里。 3,重点掌握主客问答,实质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。 “客”是虚设的人物,作者以之代言,表示作者思想中消极的一面。“主”即“苏子”是自己的形象,表示自己思想中积极的一面。主客对答,以主
声明:
(一)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(二)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对内容、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nlfedu.com/yuwen57/440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