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云南成人高考】专升本复习资料语文--精讲班-风波
风波 五十四 风波 鲁迅 一、作家简介 鲁迅(1881.9.25—1936.10.19),我国的一位大文豪,原名周樟寿,后改名为周树人,字豫山,后又改为豫才,浙江绍兴人。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,思想家,革命家,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。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。1902年赴日本留学。1920年起,先后在北京大学,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,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,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,南下到厦门大学、中山大学任教,为抗议国民党右派发动“四·一五”反革命事变,愤而辞职。1927年10月到上海定居,1936年10月19日,因积劳成疾,在上海与世长辞。 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杂文,近700篇,130多万字。他的杂文是与敌人进行战斗的“匕首”和“投枪”,是高度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。鲁迅一生文学创作近400万字,翻译500多万字,古籍整理60多万字。主要代表作有小说集《呐喊》、《彷徨》,杂文集《坟》、《且介亭杂文》,散文集《朝花夕拾》,散文诗集《野草》等。 二、背景简介 小说写于1920年8月5日,最初发表于1920年9月《新青年》月刊第八卷第一号。 作品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历史背景。张勋,北洋军阀,原为清朝军官。辛亥革命后,他和属下的官兵仍坚持留辫,继续效忠清王朝,被称为“辫子军”。1917年6月,张勋率兵入京。7月1日,与康有为等人扶持溥仪复辟。这也就是小说中所说的“皇帝坐了龙庭”事件。事件发生时,正在北京教育部任职的鲁迅,于7月3日愤然辞职,以示抗议。这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复辟闹剧,在举国上下的纷纷声讨之下,只延续了12天(7月1日至7月12日)就匆匆结束,并很快为人们所淡忘。但鲁迅却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地思考,小说《风波》正是他在这一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,充分体现了他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清醒认识。 三、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四部分: 第一部分(从开头——“就会长出辫子来么”),写北京张勋复辟(1917.7.1.~12.)的政治风波,传到江南农村中引起人民内部擦出火花式的风波,这是表现辫子风波的起因和开端。 第二部分(从“太阳收进了他最末的光线了”——“书上一条一条写着。入娘的!”),写辫子风波的发展和高潮。 第三部分(从“第二日清晨”——“我想,不坐了吧”),写辫子风波的结局。 第四层从“现在的七斤”——“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”),是尾声,写风波过后,一切依然如故。 四、人物性格分析 1
(一)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 (二)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对内容、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。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nlfedu.com/yuwen57/4465.html 与考生自由互动、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、解答。声明:
云南成考交流群